內外資爭食攪熱中國眼鏡市場
雖然中國眼鏡產業近幾年取得長足發展,但弱點十分明顯,阻礙了行業向高端產品發展的腳步。比如眼鏡產品結構不合理,多以中低檔為主,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檔產品不足,眼鏡行業的裝備和工藝水準普遍較低,設計和原創能力薄弱等等。
尚無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
外資收購搶占高檔市場
據最新統計,中國居民眼鏡消費水平和消費總量均呈現快速增長,中國不僅是目前世界潛力最大的眼鏡消費大國,而且已成為世界領先的眼鏡生產大國。 2004年中國眼鏡工業總產值超過16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出口額達9.15億美元,同比增長18%;進口額1.11億美元,同比增長 35.7%,這標志著中國已躋身世界眼鏡的生產大國。與此同時,中國國內眼鏡生產企業手中能和世界GUCCI、CK、LV一線眼鏡品牌抗衡的自主品牌卻仍非常的缺乏。
中國眼鏡市場持續增長,不僅讓市場競爭加劇,潛在市場利潤空間更讓商家看好,眾多國際廠商也趨之若鶩。受中國市場快速增長的誘惑,目前幾乎所有國際知名眼鏡廠家和商家紛紛來到中國,或設廠或建立銷售渠道。1997年,全球最大的鏡片制造商法國依視路(Essilor)投資5300萬美元在上海建立了鏡片生產基地,產量每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并占據了12%的中國市場。日本眼鏡企業野尻1989年登陸中國,不僅在上海設立了鏡架生產企業,而且已在中國開設上千家連鎖店。
內資居中低檔市場
中國眼鏡協會理事長徐云媛對記者說,雖然中國眼鏡產業近幾年取得長足發展,但弱點十分明顯,阻礙了行業向高端產品發展的腳步。比如眼鏡產品結構不合理,多以中低檔為主,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檔產品不足,眼鏡行業的裝備和工藝水準普遍較低,設計和原創能力薄弱等等。雖然中國企業經過早期的抄襲仿制、投資引進專利技術、吸收和創新三個階段,塑造了一批國內品牌,但尚無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知名品牌。這與擁有世界上最多佩戴眼鏡人群的市場地位極不對稱。
解決這些問題,一是需要中國科技人員自主創新,二是需要擁有高科技水平的海外商家在中國參與技術轉讓和技術合作,共同開發中國市場。
據保守估計,中國目前約有3億人必須佩戴有矯正屈光作用的眼鏡,按每3年更新一副來計算,每年的市場需求量就達1億副,如果加上非矯正屈光作用的太陽鏡,市場需求量就更為可觀。
目前,隨著中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眼鏡除了實用功能,還被賦予裝飾功能,眼鏡消費追求個性、時尚、品牌、高檔趨勢日益顯著,這進一步催生了中國眼鏡市場新的商機。